News
杉杉谱系内的现有业务,按照产业可以分为6大板块:即新能源和新材料、矿产资源类、食品及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区建设、服装纺织及金融投资板块。“目前只有品牌服装和能源科技称得上是我们的主业,”杉杉控股董事局主席郑永刚介绍说,这两大主业也是这次和伊藤忠重点合作强化的对象,目的是提升其国际化竞争力,“这两大主业要做到全球都知道的水平,否则我就失败了。”
由郑永刚的一番话可以看出,他本人对新能源产业非常看重,视之为两大主业之一。他所说的新能源,主要指的是锂电池材料。
2009 年3月19日,杉杉股份发布的2008年年报显示,锂电池材料营业收入9.87亿元,同比增长40.1%,占到这家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的40%.其后股价再次迎来了数个交易日的上涨,截至4月1日股价的高位为15.43元,较2008年11月3.91元的低位上涨接近400%.
尽管远离证券公司研究员的视线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但是近期多份研报首次把杉杉股份列入了可以关注的对象,原因在于未来的新能源汽车行业中,作为最大的受益者的车载动力蓄电池行业中的材料企业龙头,杉杉股份的业绩有望迎来巨变。
新龙头
2009年2月5日,财政部发文,确认了中央财政对购置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的对象和标准,其中购车补贴标准最高的为最大点功率比50%以上的燃料电池公交车,每辆车可获得60万元的推广补助。
此次财政补贴推出之后,混合动力汽车大规模商用化已是箭在弦上。
以比亚迪的F3DM混合动力汽车为例,F3DM的技术参数对应补贴金额为5万元,而该车型的市场定价为14.98万元,其中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为5万元,财政补贴后定价为9.98万元,相同配置的传统汽车F3市场定价为7万元。比亚迪表示,F3DM实现年产量20万台后,磷酸铁锂电池成本降至3万元,考虑补贴后,届时F3DM的售价为7.98万元,财政补贴已经能覆盖混合动力汽车与传统汽车的差价。
日信证券机械行业研究员樊恺郁在近期的一份报告中指出,除了财政补贴外,后续可能推出的政策支持包括减免新能源汽车购置税等;届时,新能源汽车的经济效益将进一步凸现。
在混合动力汽车行业产业链上,金属原材料、车载动力蓄电池材料及电池生产以及混合动力汽车中,车载动力蓄电池材料和电池生产厂家将最终受益。
而杉杉股份则是电池材料企业的龙头之一。
杉杉控股总裁胡海平在接受《浙商》记者专访时透露,杉杉计划逐渐形成一个打通锂电池上下游的完整产业链,比如说利用目前资产价格较低的时机,去澳大利亚收购钴矿——钴酸锂的上游,并往下游动力电池方向发展。
“新能源汽车是个几万亿的大行业,将来杉杉在其中做到百亿不成问题。” 胡海平说。
“寻找未来锂电行业的明星企业,我们首次关注杉杉股份。公司作为A股中掌握锂离子电池材料核心生产技术的唯一公司,拥有完整的电池产品体系,具备成为未来行业明星企业的基本条件,我们将重点关注公司电池材料业务尤其是磷酸铁锂产品的规划及发展。” 樊恺郁特别提及。
起点
杉杉的锂电产业如今备受关注,而这距离杉杉进入锂电池行业已经有10年之久,事实上这也是杉杉最为成功的转型。
1998年“迁都”上海之后,郑永刚希望把杉杉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现任杉杉控股总裁的胡海平则是实际的操盘手。毕业于浙江大学的胡海平不仅有着化工背景,还是香港中文大学MBA,在进入杉杉之前他供职于宝洁。
还是在当年夏天,胡海平领导的投资部门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了解到,原冶金工业部鞍山热能研究院有一个国家863科技项目,研发的锂电池碳负极材料技术已经成熟,正在寻找产业化合作伙伴。
很快关于这个项目的报告放在了郑永刚的桌上。“中间相炭微球(简称CMS)是继碳纤维之后的又一重要的高科技新型炭素材料,从90年代中期一直是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主流品种和首选材料,当时只有日本能大规模生产,但价格昂贵。中国在这个领域还是空白。”
报告中“填补国内空白”几个词,立刻拨动了郑永刚的心弦。
随后,胡海平一行人飞到鞍山一个一个地看样品,然后又拿着它的样品一家一家地拜访电池生产商,请他们试用,征求他们的意见。电池生产商的反馈证明:技术没有问题。
1999年9月,上海杉杉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杉杉集团以货币资金出资4500 万元,占注册资本金75%,鞍山热能研究院以无形资产(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制备技术)出资1500万元,占注册资本金的25%(后杉杉集团所持的股份被转让给杉杉股份)。差不多同一时间,CMS项目也被正式列入国家863项目。
几个月后,负极材料一期工程在上海投产,当年6月投入满负荷运作,投产第一年就创产值3亿元。
锂电池负极材料是杉杉在锂电池材料领域落下的第一个子。顺着这颗子,杉杉开始了他在该领域的行军布阵。
多元化
锂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液、铜箔和隔膜组成,当负极材料逐渐赢得客户的同时,一个新的想法在杉杉内部诞生:为什么不同时把正极和电解液卖给同一个客户呢?
2003 年11月,杉杉股份出现金,中南大学李新海教授出技术,双方合资成立湖南杉杉新材料有限公司,生产正极材料。李新海和杉杉其实已经是老朋友了——当年为了进入正极材料领域,杉杉曾经收购了李新海为主要股东的长沙锂新发展有限公司,以此作为正极材料的中试和研发基地。
而在另外一边,通过在资本市场上收购长春热缩(后改名中科英华),杉杉也进入了锂电池材料的另外一个分支——铜箔加工。
中科英华旗下有个名为联合铜箔(惠州)有限公司的企业,可以生产包括锂电池用电解铜箔以及电解铜箔专用生产设备。
此间,杉杉对于自己在锂电池产业上的定位一度发生过动摇,到底是生产材料呢,还是生产电池?作为企业的领军人物,郑永刚及时否定了后一个想法。
“你们想想,全世界有200多家锂电池制造企业,我们只做材料供应商,他们全都可能成为我们的客户。如果我们也做锂电池,那么这200多家的客户都把我们视作竞争的敌人。我们要哪一种结果?道理就这么简单。”
解决了思想上的疑问,行动也就变得更为坚定一致。
2005年2月,杉杉科技收购了年产500吨电解液的东莞市锦泰电池材料有限公司,并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东莞市杉杉电池材料有限公司。
随着产品用户的增多及用量增加,杉杉在电解液市场的表现取得预期效果,从最初的每月30吨很快上升到90吨左右。杉杉科技锂电池材料的综合效应得以体现,公司成为国内锂电池电解液领域综合规模和实力排名第三的企业。
至此,杉杉初步完成了锂电池产业链上的布局。
纵深
杉杉系旗下的上市公司中科英华(原名长春热缩)其实有两大块业务,一是热缩材料业务,二是铜箔业务。
但是,杉杉介入之后,热缩业务一直未能有上佳的表现,盈利状况并不理想。
但是在铜箔领域则不一样。资料显示,中科英华生产的高档铜箔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日本、美国)同类产品水平,在国内则是处于一流水平。公司是国内唯一能生产 400μm汽车用超厚铜箔的厂家,也是国内可生产锂离子电池用超薄双面光铜箔的仅有的两家企业之一。而且这一业务和杉杉的锂电池直接相关。尤其是在 2007年之后,其毛利率从前一年的15%跃升至21%以上。
2007年7月,中科英华和西部矿业合资的青海西部联合铜箔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高档电解铜箔项目开工,投产后生产能力将从当时的2500吨提高4倍。和西部矿业集团的合作可以有效降低公司铜箔业务中原料铜的成本——和惠州的生产基地相比,西宁0.29元/千瓦时的电价相当于广东电价的40%,有分析认为仅电费一项就可降低成本4400元/吨,毛利率提高4个百分点左右。
目前,杉杉股份作为国内最大规模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综合供应商,正极和负极产量国内排名第一,电解液排在第三。杉杉股份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方面,技术与市场占有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销售收入后来居上,已经成为国内最大,世界前三甲的正极材料供应商。有基金公司的研究员私底下指出,正极材料在电池成本中所占比例在40%左右,因此是整个电池产业发展的限制性环节。
在巴菲特投资比亚迪,从而引爆汽车新能源投资热潮后,杉杉10年来悄悄的布局终于浮出水面,迎来产业资本和金融市场的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