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人民日报》 陆娅楠 朱剑红
以服装起家,在新材料领域成功转型,“掌门人”郑永刚坦言——杉杉:最好的投资就是参与变革。
“低碳时代就要到来,而你恰好投资参与这场划时代的革命中。你的投资因为改变人们的生活甚至生存方式而给你带来成倍的回报,没有什么比这更令企业家兴奋和荣幸!”杉杉投资控股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难掩内心的激动。杉杉投资锂电池材料已经10 年,如今,这种新材料极有可能成为低碳节能的新型汽车动力,这意味着市场需求将从目前的“万吨级”骤增为“亿吨级”。
最好的投资就是参与变革,引领变革,这是郑永刚总结了20年的“投资经”。在他的手中, “杉杉”从资不抵债的老服装厂成长为今天业务覆盖服装、科技、金融、零售等众多领域、年销售额128亿元的中国500强企业,每一步投资都在发挥乘数效应。“把钱投到下一轮经济变革中的标杆性产业,或者下一轮民间消费的爆发点上,你才能在最大限度地造福社会中获取最大的回报。”
“千里眼”与“争上游”
投资产业要从资源多考虑,但是不需要技术提炼的资源尽量不碰,不能为主营业务服务的资源尽量不碰
钱投向哪里?郑永刚一言蔽之,投向前瞻性产业,投向产业的上游。
“企业家要有千里眼,能看清国家发展战略以及全球性变革趋势,并主动参与其中,做推动社会进步的项目。低碳经济是未来发展的主流,杉杉投资的锂电池材料恰好是这条主流中的重要支流。”郑永刚回忆,1999年,“杉杉”一掷8000万投资锂电池负极材料,就是看准了这种高科技材料的前景。如今“杉杉”对锂电池负极材料、正极材料和电解液三大环节的总投资已超过5亿元。
尽管“杉杉”对锂电池材料的投资回报直到第四年才开始显现,但数据表明资产回报率正在不断提升。2008年,杉杉锂电池材料年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40.1%。2009年,仅锂电池正极材料就为“杉杉”带来了2306万元的收益。
“前瞻性的投资不可能一蹴而就,坚持也是一种品质。我们也是坚持了10年的投入才换来今天的收获。”郑永刚介绍,目前70%的锂离子电池应用于手机和笔记本电脑,随着低碳经济的兴起,新能源汽车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期,这也意味着锂电池有了新的大面积市场需求。
然而,随着市场需求与生产能力的扩大,郑永刚发现手上的上游资源太有限了。与此同时,中国企业在近几年的铁矿石谈判中不断遭遇尴尬,也为郑永刚敲响了投资的警钟。“投资产业,谁掌握上游资源就意味着谁掌握主动权。如果你胃口很大,却被别人掐住了脖子,也就只能挨饿。所以,在充分竞争行业,企业产能越高,越受到上游资源的限制,越容易接受‘议价粮’。”郑永刚说。
为了“争上游”,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锂电池综合材料供应商的“杉杉”开始“密谋”寻矿。 2008年底国际金融危机爆发,郑永刚嗅出了上游资源即将被“贱卖”的味道。于是,“杉杉”的探矿脚步迅速遍及澳大利亚、阿根廷以及东北黑龙江等众多富含优质镍、钴、石墨等优质锂电池材料资源的地方。2009年6月,“杉杉”的第一个大手笔正式出炉。其与澳大利亚Heron公司成立合资企业,杉杉持股 70%,共同开发位于澳大利亚西部的红土镍钴矿。
虽然郑永刚对上游资源的投资毫不吝啬,但是他却再三声明“杉杉”的资源投资也有“禁区”。
“一是尽量不碰那些不需要技术提炼的资源,例如我们从来没做过煤矿投资,这些资源行业普遍门槛低,潜规则多,利益纠纷多;二是尽量不碰那些不能为主营业务服务的资源,因为它不能为你打通产业链服务,相反还牵制精力,事倍功半。”
攀高亲与“傍大款”
要找比自己条件好的合作对象,在合作过程中借助巨人的肩膀,使自己的技术、品牌、管理等迅速提升
一个传统制造型企业转而投资高科技,是否不务正业?“多元化和专业化是不矛盾的,只要经营专业化,就不是乱投资。”郑永刚认为,从事传统制造业的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转型升级,提升主业的科技含量,甚至将科技含量更高的产业纳入企业主业。
怎样才能提升企业的技术含量?郑永刚选择了“攀高亲”与“傍大款”:投资合作与婚姻恋爱类似,就是要找比自己条件好的合作对象结亲,在合作过程中借助巨人的肩膀,使自己的技术、品牌、管理等迅速提升。
“不懂技术不是投资者的弱点,不懂得如何利用和配置资源才是致命伤。‘攀高亲’不是为了面子,而是聘请专业的人去管理专业的事,从而使我们少走弯路。”郑永刚介绍,“杉杉”第一个科技项目选择的合作伙伴是中国惟一的碳素研究所——鞍山热能院碳素研究所,投资的项目是国家863项目——中间相炭微球。这种锂电池负极材料的首选材料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这段“姻缘”不仅将杉杉引入了锂电池这片“蓝海”,而且还为“杉杉”投资另外一家优质上市公司“中科英华”打下良好的基础,继而筑巢引凤,吸引了中科院、中南大学等一批科研机构,不断送来潜力项目。
如果说鞍山热能院在高科技领域把杉杉引进了“国家队”,那么与日本伊藤忠商社的合作则将 “杉杉”带进了“国际舞台”。作为世界500强的伊藤忠,在纺织服装品牌领域拥有156个品牌和分布全球72个国家的销售渠道,这为“杉杉”服装品牌的 “引进来”与“走出去”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后盾。
“踩准点”与“安全感”
投资就像一场马拉松竞赛。一些投资者在预热上耗费了过多的精力,一些投资者跑错了路,更多的投资人是听见了起跑枪还在犹豫要不要参赛
再精明的猎手,也会失手。郑永刚也有投资失败的项目。
2003年,郑永刚投资3000万在包头建设了一个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项目。这个项目采用高温好氧生物发酵技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可以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然而,这个项目并未像预期一样获得收益,投资最终只回收了1700万。
“当时政府对城市垃圾问题的重视程度还没有今天这么高,而且中西部城市也没有今天这样的投资环境,管理团队也有问题,种种因素累加导致了投资的失败。”郑永刚多年后总结,有些项目本身是好的,但是时机不对,地点不对,或者人不对,投资等于打水漂。“所以投资一定要踩准点、看准人。”
郑永刚认为,投资一定要“踩准点”,这个“点”既包括宏观层面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也包括中观层面产业及技术本身的发展趋势。投资不能逆势而为,更不能随机介入。从某项技术的基础研发就开始投资,会导致投资周期过长,风险过大;但等到产业成熟后再投资,对手往往已形成技术壁垒。“杉杉”在锂电池材料、热缩材料、18微米铜箔等高科技项目的投资,都是从产业化初期开始介入,而且均是国家级攻关项目,大大提高了投资效率。
投资就像一场马拉松竞赛。“一些投资者在预热上耗费了过多的精力,丧失了冲刺的后劲儿;一些投资者跑错了路,丧失了比赛资格;更多的投资人是听见了起跑枪还在犹豫要不要参赛。”郑永刚笑言,“当我们不仅全面掌握了技术,而且拥有了专利,积蓄了技术升级的能力,那些不想在产业化上下功夫、总想等到市场成熟后再捞一把的人永远只能跟跑,而且会越跑越慢,越跑越累,直到退赛。”
介绍了他的投资经后,郑永刚仍然意犹未尽。他觉得,对民营企业来说,钱往哪里投还受到投资环境的制约。
“目前抑制民间投资的原因之一,就是很多民间资本缺乏安全感,不敢投资。”尤其是一些中小型民营企业,依然遭遇“钱难贷、事难办、脸难看”的尴尬。郑永刚认为,要刺激民间投资,政府一定要营造更宽松的投资环境,尽快清除制约民间投资增长的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创造更公平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