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新闻

News

商会动态

  • 首页
  • >
  • 商会新闻
  • >
  • 商会动态

建杭州湾跨海大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2013.11.13 宁波新闻网

  

 

 

  一位是长期工作在上海的宁波人,从上海市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依然热心家乡发展,担任着上海宁波经促会会长、上海宁波商会会长等职务。

  一位是一直在宁波从事经济研究的学者,曾经为宁波诸多战略决策作出重大贡献,而今虽然年事已高,依然为宁波发展出谋划策。

  今年3月底的一个下午,上海宁波联谊大楼6楼会议室,两位老人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引起他们强烈共鸣的是,即将在5月1日正式通车的杭州湾跨海大桥。

  庄晓天和卢军,上世纪30年代出生在宁波的同龄人,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但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他们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建设杭州湾跨海大通道的设想。

  一杯清茶,一段乡音,午后的时光静静流淌,跟随着两位老人的回忆,一段关于建设跨海大桥鲜为人知的历史缓缓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

  1992年,庄晓天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宁波。自上个世纪40年代负笈上海,此后数十年间,他一直工作生活在上海。那次回乡,他专程去看了看心仪已久的宁波港。

  北仑之行,带给庄晓天的是兴奋和震惊。 “北仑港太漂亮了,太有气势了,不但地理环境好,建港条件也是一流的。紧临深水航道,舟山群岛一隔,整个港区风平浪静,真是个天然的东方大港埃”

  世界上著名的大港口,庄晓天几乎都去参观过,但是他觉得宁波港口的条件,比它们有过之而无不及。

  兴奋之余,庄晓天也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宁波有这么好的港口,航线航班却不多,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也上不去?而当时的上海港,已经繁忙到来不及接卸,每天都有远洋轮到了黄浦江口,却进不了港,只能在港口外的洋面上排队等候。

  作为当时的上海市副市长,庄晓天从两个港口的强烈反差着手,开始审视宁波港发展的瓶颈。“宁波在长三角是个交通末梢,对外交通不畅,港口腹地太小,已经严重影响了港口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庄晓天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由于杭州湾天堑阻隔,宁波去上海要走 “V”形线路,绕道杭州,陆上距离400公里。庄晓天由此萌生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如果在杭州湾上架一条通道,把宁波和上海的交通改成 “A”字形,就可以缩短一半行程,宁波发展的交通瓶颈不就迎刃而解了吗?

  几天后,庄晓天带着这个让人兴奋不已的设想离开了宁波。他不曾想到,在宁波,有一位叫卢军的学者,也在为宁波的发展夜不能寐,也把目光转向了杭州湾。

  上个世纪80年代,国务院设立过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这个机构存在了6年,主要从事长三角区域的规划和发展。当时宁波市计委经济研究所的卢军是宁波方面的联络员。

  这个特殊的身份,使卢军得以跳出宁波,从长三角的视野审视宁波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对宁波不可谓不重视,从1984年国务院批准宁波等14个沿海城市进一步对外开放,到此后计划单列市、较大的市,中央的每一次倾斜政策,宁波几乎都享受了。连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当时继大连点击查看大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后中国第二个国家级开发区。”

  特别是国务院还成立了宁波开发协调小组,由时任国务委员谷牧亲任组长,当时的国家计委也设立了宁波开发办公室。为一个城市设立如此高规格的协调机构,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但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宁波的发展似乎有些慢。 “为什么中央给宁波 ‘吃小灶’,宁波发展的优势还不是很明显呢?”卢军陷入了沉思。

  “无论是对资本还是人才,相比苏州、无锡等城市,宁波都没有足够的吸引力。”卢军说,从人才引进方面看,当时大概每10个人里面,会有4至5个选择苏州,选择宁波的只有1至2个。招商引资也是如此,外商在宁波、苏州等地转了一圈,大多最后都选择了苏州。

  通过对各个城市的研究比较,卢军发现了宁波发展的最大问题——— 有天时人和却没有地利。上海是长三角的龙头,中央已经决定浦东大开发,宁波边缘化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接受上海技术、产品、设备等方面的辐射远远比不上长三角很多城市。

  能不能拉近宁波和上海的距离,意味着宁波能不能在今后的发展中后来居上。一个近乎天方夜谭的想法在卢军脑海里冒了出来:在杭州湾上建一座连接宁波和上海的大通道。

  二

  英雄所见略同。建设杭州湾大通道,最初只是一个灵感。无论是政府官员庄晓天,还是学者卢军,一方面因为这个灵感热血沸腾,另一方面又保持着足够的冷静,他们知道,这种灵感在公开之前,需要严谨的论证。

  在宁波,卢军开始进行调研。他花了两个多月时间,考察了杭州湾沿岸各个城市,还对比了珠三角和环渤海湾地区的发展现状,几易其稿,最后写就了一篇题为 《建设宁波-上海杭州湾交通通道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论文。

  这是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的第一篇学术性论文。 “是下面走隧道,还是上面架桥,论文中没有提出来。”卢军说,那时并没有明确是建跨海大桥还是建海底隧道,只是对建杭州湾大通道进行了一些构思和策划。

  1992年,当时的国家计委在南京点击查看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召开了一次经济发展座谈会,参加对象是长三角和长江沿岸地区8省 (市)和计划单列市代表。座谈会上,卢军上交了这篇学术论文,并且阐述了宁波经济要发展必须加强与上海联系的观点。

  两个月后,国务院在北京点击查看北京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召开有关长三角发展的会议。会后,当时的国家计委形成了《90年代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沿岸地区发展总体思路》等规划文件。卢军兴奋地发现,规划中提出了建设南北沿海公路主干线的思路,其中南线为上海-宁波-福州点击查看福州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汕头点击查看汕头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深圳点击查看深圳及更多城市天气预报

  “跨杭州湾两个节点城市是上海和宁波,这一点非常明确。这也给我的想法提供了有力支持。”卢军立即在学术论文的基础上,开始起草详细方案,并在有关行业杂志上刊发理论文章,以引起各方重视。

  尽管当时卢军的想法因为太过超前,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但是在杭州湾对岸的上海,庄晓天也正在紧锣密鼓地实践着他在宁波的想法。

  建设杭州湾大通道,技术上可不可行?庄晓天找到了另一位在上海的宁波老乡———时任上海市副市长的倪天增。倪天增学的是建筑工程,对家乡宁波的发展也一直非常关注。知道了庄晓天的设想后,倪天增也十分兴奋,马上着手进行技术方面的初步研究。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的上海,浦东开发建设刚刚拉开序幕。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上海当时正在大手笔地在黄浦江上规划建设跨江大桥。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倪天增认为,建设杭州湾大通道,在技术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而且综合考虑,桥比隧道更可行。

  有了专家的支持,庄晓天底气足了不少,他又马不停蹄地找到了当时同济大学副校长李国豪, “宁波女婿”李国豪是国际著名桥梁专家,他花了两个星期时间,给了庄晓天一个肯定的答复, “杭州湾上可以架桥,因为杭州湾上真正水深的区域不多,而且风速、气候等都不算太差。”

  1994年2月,在宁波市领导召开征求宁波籍人士对家乡建设意见的一次会议上,庄晓天第一次提出了建造跨海大桥的建议。

  “当时听到这个建议,大家都觉得很惊讶,我说欧洲的英吉利海峡早就建起了隧道,技术上应该是可行的。”庄晓天还向市政府推荐了桥梁专家李国豪。关于建桥资金问题,庄晓天当时正好担任浦发银行董事长,表示可以组织国际银团为工程贷款。

  三

  在庄晓天、卢军等人不同渠道的奔走呼号下,建设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设想进入了宁波市委、市政府的议事日程。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央已经明确要把上海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宁波是这个中心的组成部分。在中央宏观决策的大背景下,宁波接轨上海的思路也渐渐清晰起来。

  另一方面,当时交通部也在研究建设沿海大通道同三高速公路跨越天堑的可行性,研究的重点是同三线上渤海湾、长江口、杭州湾、珠江口和琼州海峡5个缺口的连接问题。而杭州湾的连接交通是其中需求最迫切的,在经济技术方面也最可行。

  1994年春节刚过,宁波市政府与上海林同炎—李国豪工程咨询公司 (以下简称林李公司)签约,委托其编制杭州湾交通通道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给宁波杭州湾大通道作规划和设计。

  1995年3月到4月,李国豪和林同炎等相继考察杭州湾海域和慈溪滩涂。其间,林李公司杨东援教授专程赴京向交通部、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中国科协、中美合资华杰工程咨询公司汇报“预可”研究情况,征求意见。

  1995年10月31日,李国豪在中国科协北京杭州湾大通道研讨会上,首次提出: “在杭州湾建桥技术上不存在特殊的困难。”

  1995年底,林李公司拿出了预可行性方案,提出了四个桥位方案。经过上海、杭州、北京三地共250多位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深入研究论证,最终 “乍浦方案”胜出。

  就在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规划在一些重要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第一次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时,绍兴也提出建上虞至嘉兴的大桥。到底是宁波先建,还是绍兴先建,不少人认为应该从西往东建,应该先建上虞至嘉兴的大桥。

  卢军回忆说,在最后一次由15名专家参加的论证会上,围绕是在宁波建桥还是在上虞建桥的事情,专家们争得面红耳赤。最后,根据多数专家的意见,省委、省政府一锤定音:宁波先建杭州湾跨海大桥。

  此后,围绕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设,全国有600多位经济、社会、自然、工程、桥梁、环境等学科的专家对 《预可报告》、 《工可报告》及50多项专题研究报告进行了60多次研讨、论证和评估,共投入前期费用1亿多元……

  一段相互补充的历史,在两位老人的叙述中越来越清晰,而谈及其中的波折和艰难,卢军和庄晓天也不胜唏嘘。

  2003年,举世瞩目的杭州湾跨海大桥动工建设。庄晓天和卢军都参加了开工仪式。此后,庄晓天数次前往大桥工地,身在上海的他,内心无比牵挂着大桥的每一步进展。

  而卢军则成了大桥工程的专家顾问,每一次去大桥工地,看着当年被认为 “天方夜谭”的大桥,卢军总是思绪万千。

  “其实我一直有个想法,杭州湾跨海大桥不应该只是座公路桥,而应该一桥三用,即公铁两用,再加上潮汛发电。”在采访即将结束时,庄晓天希望我们把他的这个设想带回家乡去。

  从港口运输来说,公路集装箱有一个运输半径,超过以后就不经济,世界上著名的大港主要借助的是铁路运输。庄晓天说, “如果以后再建跨海大桥,应该考虑公铁两用,而潮汛发电,是一种越来越有前途的新能源。”

  再过不到一个月时间,杭州湾跨海大桥就要正式通车。两位头发花白但精神矍铄的老人相约,今年5月1日,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典礼上见,共同见证这一梦想成真的伟大历史时刻。

  读者互动区—城市之间

  只等梦想成真时

  我出生在台州黄岩,1954年随父举家离开上海支援东北重工业建设,我爱人祖籍江苏无锡,同样也是50年代离沪去东北,女儿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已成家立业,所以说,包括外孙,我们一家四代人都是长三角城市公民。这里地域相近、经济相融、文化相通,一直以来,我们对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始终充满了深厚的感情。

Copyright© 2013-2016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市宁波商会

沪ICP备05003050号-10